北京普天同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
  • 标准物质定级证书
  • 豫南检测资质认定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农产品资质证书
  • 伟业计量高企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证书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在线客服

计量哲学与人生智慧之人生学习篇

发布时间:2015-08-06 00:00 作者:中国计量网 阅读量:473

为响应国家质检总局加强大质检文化建设的号召,本刊特开设了“文化篇”。“文化篇”的主要栏目包括“计量沙龙”、“计量史话”、“科普长廊”、“计量人物”等,同时给更多兴趣爱好广泛、有才艺的计量工作者提供展示计量绘画、计量诗歌散文、计量人和物主题摄影作品等的平台,满足大家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需求,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计量文化。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共同来建设我们的计量文化家园。

孔子对于学习的三个字——习、思、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集中在“习”字上。这里的“习”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学习后要跟上复习,在复习中巩固并加深记忆;二是“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东西,可以预知没学过的东西,叫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三是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实践也是“习”。可以说,学了而不能“习之”,记不住、得不到、用不上,事实上等于白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要点是“思”。读了书,听了课,学习了别人的东西,都要跟上思考,变为自己的东西。这好比牛吃草后的“反刍”,仅仅吃下去还不行,还必须咀嚼、消化。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反过来,仅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呆滞。学来的东西如同原材料,思考如同加工。不加工,原材料成不了用品;当然,没有原材料,就无“工”可加。所以,学和思一个也不能少。

孔子长于述,述而不作。“述”就是讲述、叙述,学习了要能讲出来。从学会了到讲出来,从当学生到当老师,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学习是由眼到脑、由耳到脑的过程,在神经传导中只走了一半的路程;还有另一半,即由脑再到口、再到手。没有这后一半,就形不成一个回路,不完整。所以,学了要能讲得出。

批判——学习深入的表现

无论是读书还是学艺(书法、绘画、音乐、体育等),都有一个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创新;只有继承,没有批判,也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自己的东西。现在讲国学的人,大多没有自己的东西,只是把经典言论解释一番,然后加一些现代的时髦语言,举几个例子,就算讲了国学。可以断定,这样的讲学不会长久。祖国传统文化有应该继承的一面,也有应该抛弃的一面。该继承的继承,该抛弃的抛弃,继承也是批判地继承,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孔孟的言论,有许多至今还很有用的东西,譬如“和而不同”;也有一些垃圾,譬如“三纲五常”;还有些在当时是正确的,现在不适用了,如“父母在,不远游”。远在千年以前的东西,即使在当时,有些也受到过批判和抵制,怎么能原原本本地搬到现在呢?毛泽东同志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等于马克思,不是马克思;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很好理解,为什么“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呢?因为你只是达到了马克思的原有水平,还没有你自己的发展、创新。所以,“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要我说,那些讲国学的人,最多只是“等于”。要想超过,就要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剖析,继承优秀的一面,批判落后的一面,这就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就是在批判中学习。还有,对于西方的理论和生活方式,也不能照搬,应吸取所需要的,抵制其负面的东西,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总之,无论学习古人,还是学习西方,都要过过筛子过过箩,不能照搬。照搬不是学习,而是制造“泡沫”。过筛子、过箩的过程,才是批判地学习的过程。当然,这要费力气。

读人,也是学习

读书是人人皆知的学习途径,但是,读人也是不可少的学习渠道,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本可读的书。有句很有见地的话,叫“于无字句处读书”,即包括读事,也包括读人。有位哲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就是读人。每个人,无论在健身养生方面,还是在成就事业以及处事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体悟。即使是坏人,也可以从其身上学到一些特有的东西,骗子可以让你懂得,他们是如何行骗的,你可以学到防骗的招数。没有反面教员的作用,我们的知识是不完整的。读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人交流。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每人一个,而每个人一个观点,交流后,每个人就都有了两个观点。在与人交谈和共事中,可以学到自己没有的东西。二是观察人。任何人都有其自身的经验和教训,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过来,别人的教训也应该汲取,交流和观察的过程,就是学习。

读人,比读书更难。对人的了解与对物的了解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因为人会伪装和随机应变。对于精神正常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其表现出来的,包括言行,永远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被隐藏起来。但是,这不仅不影响读人,而且恰好有读头,假象是现象的另一种表现。读人,自然要读他是怎样说的,但更重要的是读他是怎样做的;读人,不要求全责备,凡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缺点错误;读人,不要反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的活法,这才是人与人的区别所在。读人读出不同的特点,就读出味道来了。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为人。实际上,读别人也是在读自己。

向对手学习

真正了解你的人,除了你的朋友外,就是你的对手,而对手对你的了解也许更全面。因为他们能最早发现你的弱点和过失,从另一面帮助你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促使你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因为他们想战胜你,也就给了你动力,让你在竞争中不断超越自己。从一定意义上说,你的发展和成功正是在与对手的博弈、竞争中实现的。没有狼,羚羊就不会跑得那么快,也不能够健康地繁衍;没有锋利的矛,就不会有坚硬的盾,反过来,盾越坚硬,矛也越锋利,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重要规律。所以,不要蔑视、怨恨,甚至仇视对手,要向对手学习,与对手竞争、共存、共荣。

那么,向对手学习什么呢?对手所以成为对手,他一定有不如你的地方,也一定有胜你一筹的地方。这胜你一筹的地方,就是你应该学习的。同时,与对手竞争,也会使你增长勇气,还会使你学到与对手“共赢”的胸怀。

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

毛泽东同志有几句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是学了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最多算半个知识分子。”我以为这些都很值得回味。“文革”前学“毛著”活动中有句话,叫“一联系就深刻。”就是说,一联系实际,对于理论的理解就加深了。使用就是联系实际,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做事。

把所学知识或理论应用于实际,可以进一步得到三个方面的收获。第一,在使用中加深了对知识或理论的理解、认识,更容易记忆;第二,在使用中印证了知识或理论的正确性,对于不正确的或不正确的成分,予以纠正;第三,在使用中还会悟出新的道理。“绝知此事要躬行”,真知源于实践。从实践中学到的东西不仅是活的、有用的,而且还可以上升到理论。任何忽视实践的学习,都是一种偏见。现在的父母教育子女,只注意学,不注意做;现在的学制,出了中学门,进了大学门,忽视实践,难以培养出有能力的人才。

观察也是学习的途径

人的认识总是从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的。对于大自然、社会现象以及具体事物,如果留心,细心观察,悉心琢磨,予以升华,会学到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

2009年2月13日中午,在石家庄新石中路“新石农贸市场”大门前,聚集了百余人,高峰时达到200多人,群情激愤。我正去买菜,看到了整个过程:省政协机关的一名司机,开着豪华小轿车,轧了路边卖苹果的摊子,卖主与之交涉,这名司机不仅不道歉,而且动手打了人。周围的人路遇不平,越聚越多。这当中没有动手动脚的行为和出言不逊的话。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对此,我边观察边想,明白了三个道理:首先,强横不如商量。无论是谁,遇到事先商量。如果这个司机先道歉,再商量赔偿,路人不会干预此事。其次,老百姓对党政机关的一些做法有怨气。如果这个司机是个平民百姓,路人可能不会有如此大的怨气。第三,老百姓的素质也在提高。路人虽然对此行为很气愤,但没有出手,没有说脏话,只是围着司机讲道理。

这里仅通过一个例子说明观察对于学习的重要。其实,无论是观察大自然,还是观察社会现象,只要留心、动脑子,总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悟出一些道理,这个学习途径不能丢。

教育者向被教育者学习

在家庭中,父母是教育者,孩子是被教育者,但父母也应向孩子学习一些东西,与孩子一起成长;在学校,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被教育者,但教师也应向学生学习一些东西,以达到“教学相长”;在机关单位,领导是教育者,一般干部职工是被教育者,但领导也应向自己的下属学习一些东西,以与全体干部职工共同提高;对于社会上的讲学,主讲人是教育者,听众是被教育者,但主讲人也应向听众学习一些东西。主讲人讲完后留出“互动”的时间,与听众共同讨论一些问题。

我在泊头任市委书记时,一次下乡植树,在挖坑过程中,与一位老农交流时听到:“要种好树有三条:好苗、好地、好人栽。这好人栽,又有两条:挖大坑、浇大水。”我记住了这句话,以后参加植树,我都要求落实这三条,成活率确实很高。市委书记与老农,也可以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吧!但我向老农学到了真知。

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弟子。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父母、教师、领导、主讲人等,都不要以教育者自居。教育者应先受教育,至于教育者向被教育者学习什么?难以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有向被教育者学习的意识。

学会了,讲出来

对所学知识“讲出来”的过程,是加深印象、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我在农村当过四年的中小学教师,由于农村教师人手少,我在教小学的时候,一人担任了三个年级的所有课程;在教中学的时候,一人担任了一个年级的数、理、化和政治等多门课程。备课、教学的任务有多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更重的任务还是判作业和判试卷。一次,有个学生给我提出了一个建议,是否可以让同学们相互判作业和试卷?我觉得有道理,可以一试。但是,当时只是出于为自己减轻负担而采纳这个建议,没有多想。不想,这一做法使我在对学习的认识上开辟了一个途径。学生们对于作业、试卷判断正确而且改得好的,我就让他到讲台上给大家讲。学生给学生讲课,这不仅让课堂的气氛进一步活跃起来,而且凡是到讲台讲得多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于是,我就把这种做法坚持下来了。

对于知识,只是限于听懂了,心里明白了,还不算真正学到手,还要能够讲出来。“讲出来”的过程,会产生三个效应:第一,把已经明白的知识连贯起来,而且能说出所以然;第二,锻炼了表达能力;第三,增强了心理素质。对于所学知识,只有能“吃得进去”、“吐得出来”,才算真正掌握了。由听懂了、明白了到讲出来,是一次升华和提高。

自学能力是学习的最高能力

一个孩子,自学能力高不高、强不强,不是看考试分数,也不是看能背多少首古诗、外语单词,更不是看能不能完成作业,而是看独立获取知识的意识和效果。在同等条件下,孩子们之所以拉开了距离,最根本的是学习能力之间的差距。学习能力关系一切,有了这种能力,可以终身受益。对于老师和家长,是否把提高孩子自学能力放在第一位,这不仅是方法问题,而且是作为教育者的基本素质问题,水平、境界问题。

学习能力,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读物的能力。知道在什么时期学习什么。其次是阅读、理解和对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明白不断学习、继续学习,跟上时代的脚步。第三是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既学习知识,又不止于知识,能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第四是运筹时间,提高效率的能力。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能够科学运筹时间。

由此可见,自学能力的提高,不是在学校会听课,会记笔记,会背书;在家庭会完成作业等可以企及的。而是靠老师、父母的正确引导。可以说,父母的眼光有多远,孩子将来就能走多远。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