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普天同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
  • 标准物质定级证书
  • 豫南检测资质认定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农产品资质证书
  • 伟业计量高企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证书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在线客服

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畅通才能激发“双创”新动能

发布时间:2017-03-29 00:00 作者:盖德化工网 阅读量:251

从“双创”的发展大势和全局来看,中国当前正处在创业创新的黄金时期,支撑“双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在公开场合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自此,这一理念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了热潮。

时隔两年多,科技在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中发挥的作用,正日益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社会各界也期待着通过成果转化,使科学技术在“双创”中能有所作为,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代表委员告诉笔者,科技人员完全可以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双创”的主力军。

“最后一公里”考验

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与投入不断增加,让科研人员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也有委员担心蓬勃发展的科学研究带来的丰硕成果会被“束之高阁”。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周玉梅告诉笔者,“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科技支撑,而科技成果如果不转化就是一种浪费。”

在她看来,一线科研人员做出科研成果,也最了解成果该如何发挥作用,通过给科研人员奖励等方式支持成果转化,对国家经济和科研人员个人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不过,这件“好事”如何做成,还面临着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最后一公里”的考验。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黄伟光也指出,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研论文产出国,我国科研成果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已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黄伟光担心的科技成果难以走向市场的问题,已成为科技供给侧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难点所在,也是许多走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历程的人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

对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黄伟光有自己的想法。他希望通过建立专业转化机构等方式,寻找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解决办法,让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变得更容易些。

因为只有成果转化的路径畅通,科技成果才能在激发“双创”活力中释放更大的动能。

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待解

从中科院化学所带着科研成果走出去创业,如今成为某科技企业领头人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桂生,在创新创业的亲身经历中也发现了成果转化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不是很了解市场需求,有些成果就像实验报告一样。”杨桂生说。

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是杨桂生关心的首要问题。他注意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员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甚至有时有炒作概念的嫌疑。在杨桂生的眼里,当下我国面临的现实情况是“高校、科研院所拿得出手的东西比较少”,因为“科学家的成果未必适合市场”。

他甚至希望可以将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与成果发明人、研究者之间拉开距离。“不一定非要研究者自己拿着成果去产业化”,将成果转移给有承接能力的科技企业,利用他们已有的平台和市场拓展能力,反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与此同时,杨桂生也发现在“双创”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众多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在推动创新创业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只不过,这些机构硬件设施建设条件良好,但“软件”配套却略显不足。杨桂生所说的“软件”不足是“创业导师”的不足。

创业导师并非一个新概念,不过,当下创业导师基本都是通过活动、开会、讲座、评委等形式进行义务性的劳动。杨桂生强调,创业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且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而需要创业导师“一对一的长期辅导”。

创新模式将转化前置

相较于杨桂生的担忧,周玉梅对当下成果转化的通路表现得更有信心。“转化这个环节已经打通了,政策是支持的,唯一的差别是机构法人愿不愿意做这个事情。”周玉梅说。

针对杨桂生所说的科研人员研究成果与实际需求有差距的情况,周玉梅所在单位寻找到了自己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从内部去引导,在做项目的时候,让企业参与。”她说。

事实上,这就是微电子所一直践行的转化“前置”的做法。“应用类的项目,我们让企业牵头、科研人员参加,通过企业的需求牵引,让成果产生的时候就对企业有用,而不是再做一次转化。”周玉梅介绍。

也就是说,以往科研人员寻找课题做研究再联系企业进行转化的模式,在周玉梅的单位已经得到了根本性调整。“把科研成果转化的动作前移到做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而不是成果做完后再找企业转化。”周玉梅说,他们的这一模式已经得到了企业的认同。

不过,即便转化通路顺畅,杨桂生还有另一个担忧的问题——“高校、科研院所被掏空”。他担心,基础研究源动力不足导致创新创业后劲不足,怕“行业里的科技问题没人去研究”,所以他并不希望科研人员都离开科研岗位创业。

采访中也有委员表示,优秀的科研人员去创业是否会使研究团队缩减,其根本在于研究机构自身的团队规划。“这取决于研究所自己的规划定位,如果学科方向是新技术应用,就应该让他们出去,而对基础研究则要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周玉梅说。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