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普天同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
  • 标准物质定级证书
  • 豫南检测资质认定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农产品资质证书
  • 伟业计量高企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证书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在线客服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

发布时间:2017-09-12 00:00 作者:中国标准物质网 阅读量:1262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结构呈多形性,以短杆状为主,大小为(0.6~2.0)um×(0.3~0.8)um。在感染的宿主细胞质中常分散存在,革兰染色镜检阴性,但不易着色,常用Gimenez或Giemsa法染色。Gimenez染色立克次体呈红色,背景为绿色;Giemsa染色呈紫色。

结构与革兰阴性菌相似,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最外层是由多糖构成的黏液层,在黏液层和细胞壁之间有微荚膜。其成分为脂多糖或多糖。细胞壁含胞壁酸、葡萄糖胺二氨基庚二酸,脂类含量比一般细菌高。细胞膜为类脂双分子层,含大量磷脂。细胞质内有核糖体和核质。

2.培养特性 只能在活的真核细胞内生长,二分裂繁殖。鸡胚卵黄囊接种常用于立克次体的传代,通常采用5~9日龄鸡胚,32~35℃孵育4~13天死亡,鸡胚死亡时间和接种剂量大小直接相关;组织培养常用的细胞为鸡胚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和Vero细胞;初代分离通常选择雄性豚鼠腹腔接种。

3.抗原结构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有两种主要抗原:群特异性抗原和种特异性抗原。前者与黏液层的脂多糖成分有关,为可溶性抗原,耐热。后者与细胞壁外膜蛋白有关,为颗粒性抗原,不耐热。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脂多糖与普通变形杆菌某些X菌株的菌体抗原具有共同抗原,变形杆菌的抗原易于制备,且凝集反应结果易于观察,故在临床检验中常采用这些X菌株代替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以检测人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即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可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菌株抗原间交叉现象见表27-2。

表27-2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菌株抗原间交叉现象

4.基因组 普氏立克次体Madrid E株基因组全长1111523 bp, G+C的摩尔分数为29.1%,由834个ORF组成;蛋白编码序列占75.4%,24%的非编码序列为原核生物之最。莫氏立克次体Wilmington株基因组全长1111496 bp,为单链环状DNA,G+C的摩尔分数为28.9%。

5.抵抗力 不耐热,56℃ 30min即可死亡,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可在冷藏肉类中存活1个月以上。在媒介动物的粪便中具有较强的抗千燥能力,可保持活性约2个月。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如0.5%石炭酸或来苏儿、75%乙醇等均可在数分钟内将其灭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等抗菌药物可抑制其生长,青霉素一般无作用,对磺胺类药物不敏感。

二、临床意义

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主要为脂多糖和磷脂酶A两类。脂多糖具有与内毒素相似的毒性,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微循环障碍和中毒性休克等。磷脂酶A能损伤宿主细胞膜或溶解细胞内吞噬体膜,以利于穿入宿主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此外,微荚膜具有黏附作用和抗吞噬作用,以增强对易感细胞的侵袭力。

立克次体感染后可形成两次菌血症,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坏死、血栓形成等。此外,还伴有全身实质性脏器的血管周围广泛性病变,常见于皮肤、心脏、肺和脑,从而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

(一)普氏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伤寒(也称虱传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传染源是患者,人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头虱亦可传播本病,传播方式是虱-人-虱。虱叮咬患者后,立克次体进入虱肠管上皮细胞内繁殖,当受感染的体虱再叮咬健康人时,常排粪于皮肤上,粪便中的立克次体通过抓破的伤口侵入人体。干燥虱粪中的立克次体也可经空气侵入呼吸道或眼结膜而使人感染。人感染普氏立克次体后,经10~14天潜伏期后急性发病,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头痛和皮疹,有些患者还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或其他脏器损害。

(二)莫氏立克次体

莫氏立克次体(R.mooseri)又称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l),是地方性(或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主要储存宿主是啮齿类,主要传播媒介是鼠蚤,人多因受到鼠蚤的叮咬而感染。带有立克次体的干燥蚤粪也可经口、鼻或眼结膜进入人体而致病。临床症状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发病缓慢、病情较轻,较少累及心肌和神经系统等。

三、微生物学检查

立克次体的传染性较强,易引起实验室感染,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相关操作规程,以防止实验室感染的发生。

(一)检验程序

立克次体的检验程序见图27-1。

图27-1立克次体的检验程序

(二)标本采集

病原体的分离或免疫学试验可采集患者的血液、病灶局部组织、血清等。流行病学调查时,尚需采集节肢动物、野生动物或家畜的脏器等。

1.患者血液标本 于发病初期或急性期,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血5~10 mL,立即接种动物或培养基。倘若在发病1周后采血,为避免血清中可能存在的抗体或抗生素对分离培养的影响,最好将血液凝固,留血清供血清学试验,再将血块制成20%~50%的悬液接种。

2.活检或尸检材料 采集活体组织(如肝、脾、肺、淋巴结等)标本,除制备印片供直接检查及一部分固定做病理学检查外,应制成1O%~20%的悬液,低速离心后取上清液接种。若标本可能有细菌污染,可加入青霉素500~1000 U/mL,置室温30 min后接种。

(三)标本直接检查

1.显微镜检查 由于一般检材中立克次体含量低,若不经浓缩或增菌处理,直接镜检意义不大。动物和病畜的脏器标本及某些患者的皮疹组织活检标本等可进行染色镜检。

(1)常规染色镜检:检查普氏和莫氏立克次体通常采用Gimenez染色法,立克次体为红色,背景呈绿色。

(2)荧光(酶标)抗体染色:将标本制成印片,固定后采用荧光抗体(或酶标抗体)进行染色。必要时可作石蜡切片或冰冻切片检查。荧光显微镜下(酶标抗体染色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常见脾、肺、心瓣膜赘生物中有立克次体,也可在肝、肾、皮疹活检组织中检出。

2.核酸检测PCR法检测立克次体快速、敏感,所需样品量只有ELISA的1/5。普氏和莫氏立克次体独特的且相对分子质量为169000的蛋白基因、具有属特异性的编码且相对分子质量为17000的蛋白基因和16S rRNA,常作为扩增靶区的基因,根据其保守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用于不同种属立克次体的鉴定。

(四)分离培养

1.动物接种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多采用雄性豚鼠分离。取患者血液或其他标本悬液,每份1~3 mL,腹腔接种2~4只健康雄性豚鼠。每日于同一时间测体温,并注意观察阴囊变化,接种后豚鼠如出现发热反应(体温上升至40℃),表明可能有立克次体的感染,若接种后5天内死亡为非特异性死亡。一半试验豚鼠在发热高峰期采血或取脏器制成悬液,接种豚鼠传代、接种鸡胚卵黄囊或细胞培养以繁殖立克次体,并作进一步鉴定;另一半继续饲养留至恢复期(一般于接种后28天)采血,检测特异性抗体。对无发热反应的豚鼠应盲传3代,若仍无发热反应且不出现抗体者可停止传代。

感染豚鼠在发热1~2天内可出现阴囊红肿,睾丸不能推入腹腔,3~4天后逐渐消退。解剖可见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有时有腹腔积液;睾丸有小出血点、鞘膜充血且有浆液性渗出物等,在翠丸鞘膜的涂片中可查见大量的立克次体。

2.鸡胚接种鸡胚卵黄囊接种曾经被广泛用于立克次体的分离,但立克次体需要几代适应过程才能在鸡胚中稳定生长,分离过程较长,故目前已较少用于立克次体的初代分离。鸡胚接种目前常用于分离株的大量繁殖以制备抗原,或长期保藏菌种。

3.细胞培养普氏和莫氏立克次体能在鸡胚、成纤维、Hela, Vero等多种单层细胞中生长繁殖。

(五)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包括多种方法,外一斐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在我国最为常用。立克次体病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见表27-3。

表27-3立克次体病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