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普天同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
  • 标准物质定级证书
  • 豫南检测资质认定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农产品资质证书
  • 伟业计量高企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证书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在线客服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发布时间:2017-12-04 00:00 作者:中国标准物质网 阅读量:1635

制订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程序同制订水和废水监测方案一样,首先要根据监测目的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经过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布设监测点,选定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和监测方法,建立质量保证程序和措施,提出进度、安排计划和对监测结果报告的要求等。下面结合我国现行的技术规范,对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进行介绍。

一、监测目的

(1)通过对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进行定期或连续的监测,判断空气质量是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或环境规划目标的要求,为空气质量状况评价提供依据。

(2)为研究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空气污染的预测预报,以及研究污染物迁移转化情况提供基础资料。

(3)为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空气质量管理及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

二、调研及资料收集

(一)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

通过调查,将监测区域内的污染源类型、数量、位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量调查清楚,同时还应了解所用原料、燃料及其消耗量。注意将由高烟囱排放的较大污染源与由低烟囱排放的小污染源区别开来。因为小污染源的排放高度低,对周围地区地面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影响比高烟囱排放源大。另外,对于交通运输污染较重和有石油化工企业的地区,应区别一次污染物和由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因为二次污染物是在空气中形成的,其高浓度处可能离污染源的位置较远,在布设监测点时应加以考虑。

(二)气象资料

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扩散、迁移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气象条件。因此,要收集监测区域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日照时间、相对湿度、温度垂直梯度和逆温层底部高度等资料。

(三)地形资料

地形对当地的风向、风速和大气稳定度等有影响,因此,它是设置监测网点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工业区建在河谷地区时,出现逆温层的可能性大;位于丘陵地区的城市,市区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梯度会相当大;位于海边的城市会受海、陆风的影响,而位于山区的城市会受山谷风的影响等。为掌握污染物的实际分布状况,监测区域的地形越复杂,要求布设监测点越多。

(四)土地利用和功能区划情况

监测区域内土地利用及功能区划情况也是设置监测网点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功能区的污染状况是不同的,如工业区、商业区、混合区、居民区等。还可以按照建筑物的密度、有无绿化地带等作进一步分类。

(五)人口分布及人群健康情况

环境保护的目的是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保护人群的健康,因此,掌握监测区域的人口分布,居民和动、植物受空气污染的危害情况及流行性疾病等资料,对制订监测方案、分析判断监测结果是有益的。

此外,对于监测区域以往的监测资料等也应尽量收集,供制订监测方案参考。

三、监测项目

空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应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污染物项目来确定监测项目。对于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监测点,须开展必测项目的监测(必测和选测项目见表3-2);对于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背景点及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对照点,还应开展部分或全部选测项目的监测。地方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监测点,可根据各地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及具体情况,参照本条规定确定其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表3-2空气污染必测和选测项目

四、监测站(点)和采样点的布设

(一)布设监测站(点)和采样点的原则及要求

(1)监测点周围50 m范围内不应有污染源。

(2)点式监测仪器采样口周围、监测光束附近,或开放光程监测仪器发射光源到监测光束接收端之间不能有阻碍环境空气流通的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到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应为该障碍物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高度差的两倍以上。

(3)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保证270o以上的捕集空间,如果采样口一边靠近建筑物,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180o以上的自由空间。

(4)监测点周围环境状况相对稳定,安全和防火措施有保障。

(5)监测点附近无强大的电磁干扰,周围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通信线路容易安装和检修。

(6)监测点周围应有合适的车辆通道。

(7)对于手工间歇采样,其采样口离地面的高度应为1. 5~15 m;对于自动监测采样,其采样口或监测光束离地面的高度应为3~15m;对于道路交通的污染监测点,其采样口离地面的高度应为2~5 m,

(8)在保证监测点具有空间代表性的前提下,若所选点位周围半径300~500 m内建筑物平均高度在20 m以上,无法按满足手工间歇采样和自动监测采样的高度要求设置时,其采样口高度可以在15~25 m内选取。

(9)在建筑物上安装监测仪器时,监测仪器的采样口离建筑物墙壁、屋顶等支撑物表面的距离应大于1 m。

(10)当某监测点需设置多个采样口时,为防止其他采样口千扰颗粒物样品的采集,颗粒物采样口与其他采样口之间的直线距离应大于1 m。若使用大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装置进行并行监测,其他采样口与颗粒物采样口的直线距
离应大于2 m。

(11)对于空气质量监测点,应避免车辆尾气或其他污染源直接对监测结果产生干扰,点式监测仪器采样口与道路边缘之间最小间隔距离应按表3-3的要求确定。

表3-3点式监测仪器采样口与道路边缘之间最小间隔距离

(12)污染监测点的具体设置原则根据监测目的由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针对道路交通的污染监测点,采样口距道路边缘的距离不得超过20 m。

我国空气污染例行监测的采样点设置数目主要依据城市人口数量(见表3-4) ,并要求对有自动监测系统的城市以白动监测为主,人工连续采样为辅;无自动监测系统的城市,以人工连续采样为主,辅以单机自动监测,便于解决缺
少瞬时值的问题。表中各采样点数中包括一个城市的主导风向上风向的区域背景采样点。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城市地区空气污染趋势监测站点数目可参考表3-5。

表3-4我国空气污染例行监测的采样点设置数目

表3 -5 WHO建议的城市地区空气污染趋势监测站(点)数目

(二)布设监测站(点)和采样点的方法

监测区域内的监测站(点)总数确定后,可采用经验法、统计法、模拟法等进行监测站(点)布设。

经验法是常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尚未建立监测网或监测数据积累少的地区,需要凭借经验确定监测站(点)的位置。其具体方法有:

1.功能区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多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先将监测区域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工业和居民混合区、交通稠密区、清洁区等,再根据具体污染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功能区设置一定数量的采样点。各功能区的采样点数量不要求平均,在污染源集中的工业区和人口较密集的居民区多设采样点。

2.网格布点法

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网格中心(见图3-1)。网格大小根据污染源强度、人口分布及人力、物力条件等确定。若主导风向明显,下风向设采样点应多一些,一般约占采样点总数的60%。对于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较均匀的地区,常采用这种布点方法。它能较好地反映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如将网格划分得足够小,则可将监测结果绘制成污染物浓度空间

图3-1网格布点法

分布图,对指导城市环境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同心圆布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先找出污染群的中心,以此为圆心作若干个同心圆,再从圆心作若干条放射线,将放射线与圆周的交点作为采样点(见图3 -2)。不同圆周上的采样点数目不一定相等或均匀分布,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比上风向多设一些采样点。例如:同心圆半径分别取4 km,10 km,20km,40 km,从里向外各圆周上分别设4,5,8,4个采样点。

图3-2同心圆布点法

4.扇形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以点源所在位置为顶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区域作出一个扇形区作为布点范围。扇形区的顶角角度一般为45o,也可更大些,但不能超过90o。采样点设在扇形区内距点源不同距离的若干弧线上(见图3-3)。每条弧线上设3-4个采样点,相邻两点与扇形顶点连线的夹角一般取10o~20o。在上风向应设对照点。

图3-3扇形布点法

采用同心圆布点法和扇形布点法时,应考虑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的扩散特点。在不计污染物本底浓度时,点源正下方的污染物浓度为零,随着距离的增加,很快出现浓度最大值,然后按指数规律下降。因此,同心圆或扇形弧线不宜等距离划分,而是靠近浓度最大值的地方密一些,以免漏测污染物最大浓度的位置。至于污染物最大浓度出现的位置,与污染源高度、气象条件和地面状况密切相关。例如:对平坦地面上50 m高的烟囱,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出现的位置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列于表3-6。随着烟囱高度的增加,最大地面浓度出现的位置随之增大,如在大气稳定时,高度为100 m的烟囱排放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出现的位置约在烟囱高度的100倍处。

表3-6 50 m高的烟囱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出现的位置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为做到因地制宜,使采样点布设完善合理,往往采用以一种布点方法为主,兼用其他方法的综合布点法。

统计法适用于已积累了多年监测数据的地区。根据城市空气污染物分布在时间与空间上变化的相关性,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对现有监测站(点)进行调整,删除监测信息重复的监测站(点)。例如:如果监测网中某些监测站
(点)历年取得的监测数据较近似,可以通过聚类分析法将结果相近的监测站(点)聚为一类,从中选择少数代表性监测站(点)。

模拟法是根据监测区域污染源的分布、排放特征、气象资料,应用数学模型预测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状况,布设监测站(点)。

五、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

采样频率系指在一个时段内的采样次数,采样时间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二者要根据监测目的、污染物分布特征、分析方法灵敏度等因素确定。例如:为监测空气质量的长期变化趋势,连续或间歇自动采样测定为最佳方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等的应急监测要求快速测定,采样时间尽量短;对于一级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要求不得少于夏季和冬季两期监测,每期应取得有代表性的7天监测数据,每天采样监测不少于6次(2:00、7:00、10:00、14:00、16:0、19:00)。表3 -7列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对污染物监测数据的统计有效性规定。

表3-7污染物监测数据的统计有效性规定

六、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采集空气样品的方法和仪器要根据空气中污染物的存在状态、浓度、物理化学性质及所用监测方法选择,在各种污染物的监测方法中都规定了相应的采样方法。

和水质监测一样,为获得准确和具有可比性的监测结果,应采用规范化的监测方法。目前,监测空气污染物应用最多的方法还是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其次是荧光光谱法、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但是,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对一些含量低、难分离、危害大的有机污染物,越来越多地采用仪器联用方法进行测定,如气相色谱-质谱(GC-MS)、液相色谱-质谱(LC-MS)、气相色谱一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GC-FTIR)等联用技术。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