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标准物质网
在线客服
土地填埋是一种按工程理论和土工标准,对固体废物进行有控管理的综合性科学管理方法,它具有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和适合处置多种类型固体废物的优点。在进行土地填埋处置时,首先需要进行科学的选址,在设计、规划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防护处理(如防渗措施),然后按严格的操作程序进行填埋作业,要制定全面的管理制度,定期对场地进行维护和监测。
(一)填埋场选址
一个固体废物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和最终确定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必须以场地详细调查、工程设计、费用研究和环境影响评价为基础。选址的总原则包括合理的技术、经济方案,尽量少的投资,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规划填埋场时,首先应对适宜的场址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并根据所能搜集到的地理、地质、水文地质和气象资料,初步筛选出若干备选场地,再根据选址基本原则进行比较和评价。在考虑适宜性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为运输距离、场址限制条件、土地面积、道路、土壤条件与地形、气象条件以及封场后的利用等。
(1)运输距离
它是场址选择的重要因素,尽管运输距离愈短愈好,但也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环境和社会因素,因而长距离运输现在已为常见。选择适当距离是既兼顾环境又经济可行的做法,一般建在距市区15~25 km。
(2)场址限制条件
距离居民区至少要>1000 m。运输或作业期间有害废物飘尘或气味应在当地气象扩散条件下不影响居民区,噪声的影响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可用土地面积
选址时需近、远期结合,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应选择充足的可使用面积的地方,一个场地至少要能运行15~20年,并应考虑长期需要,有足够的面积供二期或其他后续工程的兴建和使用。
(4)地形、地貌及土壤条件
场地地形、地貌决定了地表水,同时也往往决定了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一个与斜坡相连的平地,会汇聚地表径流和潜层水流,地形的自然坡度原则上不宜>5%。不要选择在地形坡度起伏变化大的地方和低洼汇水区。在丘陵地区,凡在地貌上呈现三面山冈环绕,其内有一“S”或“Y”字形冲沟,并朝敞开方向伸展的盆地,或山谷呈“V”或“U”形等场地可优先考虑。由于对填埋废弃物覆盖的需要,在合理的运输距离内,要有足够的可供利用的土壤。
(5)地表水
所选场地必须在百年一遇的地表水域的洪水标高泛滥区或历史最大洪泛区之外;避开湿地.场地与可航行水道没有直接水力联系;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或人工蓄水区中,不应选址;应远离供水水源和公共水源等饮用水保护区,最好选择在封闭的流域区内,这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的危害最小。此外,场地自然条件应有利于地表水排泄。
(6)地质和地质水文条件
填埋场应尽量选择在基岩完整、抗溶蚀能力强、覆盖层较厚的地方,其附近不应有活动断裂。避开地震活动带、构造破碎带、褶皱变化带、废弃矿井、滑塌区、岩溶洞穴、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钻井等;场址不应在石灰岩发育区,以保证对有害物质的迁移和扩散具有一定的阻滞能力。最好选在渗透性弱的松散岩层或坚硬岩石的基础上,天然地层的渗透系数最好<10-8 m/s,并具有一定的厚度。场地基础的岩性最好为黏土、砂质黏土、页岩、黏土岩或致密的火成岩,场地基础应位于地下水(潜水)最高丰水位,标高至少1m以上(图11-6),对潜水含水层,该数值的理解是,如果填埋场开挖深度是4m,区域地下水多年变化幅度为3 m(最高丰水位),因而实际地下水位埋深应位于地表以下8m(距填埋场基础4 m),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与填埋场基础保持lm的距离。场地选择应确保地下水的安全,设有保护地下水的严密技术措施。
图11-6 填埋场地质基础与地下水位距离示意图(据赫英巨等1998绘制)
(二)填埋场处置技术
1.填埋场的构造类型
(1)自然衰减型
如图11-7所示,它允许部分渗滤液由填埋场基部渗透,利用下伏包气带土层和含水层的自净功能来降低渗滤液中污染物的浓度,使其达到能接受的水平。最适合于自然衰减的土壤层是阳离子交换容量(CEC)较高(30~40 cmol(+)/kg),渗透率在1×10-4~1×10-5 cm/s之间。
图11-7 理想的自然衰减型填埋场
土层分层结构示意图
在建立一座自然衰减型填埋场时,应该保证地下水的质量在某一距离内仍然可作为安全饮水,一般采用300~360 m,抑或用与最近的水质下降的饮水井的距离来衡量。自然衰减型填埋场所能堆放的固体废弃物的量,受渗滤液的数量和性质,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因此而产生的未饱和土层的衰减容量,地下水层的稀释容量等场址特性的影响。通常,固废产生量在35 000~40 000 m3之间的城市垃圾是自然衰减型填埋场所能允许的最大容量。对于其他非腐败型废物可以允许填埋得多一些,其最大允许填埋量可根据有关地下水法规来决定。
(2)全封闭型填埋场
如图11-8所示,其设计理念是将废物和渗滤液与环境隔绝开,将废物安全保存数十年至上百年,这类场地通常利用地层结构的低渗透性或工程密封系统,来减少或防止渗漏,将地下水的污染减到最低限度。它的基础、边坡和顶部均需设置由黏土或合成膜衬层,或两者兼备的密封系统,且底部一般为双衬层,并在顶部安装入渗水收排系统,底部安装渗滤液收集主系统及其检测收排系统。在这类填埋场内的整个衰减过程是在废物中进行的,它通常可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与外泄。
图11-8 全封闭型废物安全填埋场剖面示意图
(3)半封闭型
其设计理念介于自然衰减型和全封闭型之间,半封闭型填埋场的顶部密封系统要求不高,而底部一般设置单密封系统和在密封衬层上设置渗滤液收排系统。大气降水仍会部分进入填埋场,而渗滤液亦可能部分泄漏进入下包气带和地下含水层,特别是仅采用黏土衬层时更是如此。
上述三种类型的填埋场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选择时应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对于无害的废物、处置量较低时,可以考虑自然衰减型,少量废物填埋场如采用封闭型是不经济的,因为其建造和运行费用都很高。封闭型填埋场则是大规模处置废物的唯一选择。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