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普天同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
  • 标准物质定级证书
  • 豫南检测资质认定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农产品资质证书
  • 伟业计量高企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证书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在线客服

电泳法与毛细管电泳法概述

发布时间:2014-07-09 00:00 作者:中国标准物质网 阅读量:770

带电颗粒溶解或分散在电解质溶液中,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着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的过程被称为电泳(electrophoresis)。

电泳现象早在1808年就已为Von Reuss所发现,比色谱的开创性工作早近一个世纪。但直到1926年后,因Svedberg和Tiselius提出移界电泳法并在蛋白质分析中显示出明显的优点,电泳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其真正步入实用阶段是在Tiselius于1937年描述移界电泳技术并报告人血浆中蛋白质分离结果之后。为了克服电泳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会造成体系内部温度不均一,引起溶液对流,扰乱样品区带,使分离效率下降等困难,人们利用固体支持物来抑制对流和稳定样品区带,逐步发展了纸电泳、酸酸纤维索电泳、淀粉凝胶、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等。但是,由于色谱技术在各个领域的重大突破,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泳的发展大大减慢;然而,不管是Gc还是Lc,在分析生物大分子方面都遇到严重的挑战,始终无法取代电泳的地位,因此,电泳在色谱大发展的年代里得以继续存在并缓慢发展。

1959年Raymond和Wemtrand提出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这对电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961年Svenssonr提出“自然pH梯度”的概念,并为等电聚焦电泳(isoelectric focusing,IEF)确立了理论基础,后来Vesterbery合成了满足上述要求的两性电解质,使IEF电泳真正进入了实用阶段。1967年,Shapiro提出SDS(十二烷基磺酸钠)一PAGE法用于测定蛋白质等样品的分子量和组成。同年,瑞典的Hjerten首次报道了用内涂甲基纤维素,内径3mm的石英管,在慢速旋转下,分离物质
的区带电泳法,构思巧妙,可惜操作麻烦,很难使用,但是一般认为正是由于区带电泳(CZE)的出现,才有毛细管电泳(CE)今天的成就,因为除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外,CE的其它方法均可看作是CZE的扩展,当然CITP对CZE的提出具有诱导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CITP比CZE要早一些,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甚至更远。

1970年,等速电泳权威Everaerts等报道了在CITP系统上得到的CZE结果,但其峰形和效率都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1979年,Mikkers等研究了CZE中区带和背景电场差异(区带电场畸变)的理论问题,提出用毛细管来抑制对流并增强散热能力的方案。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1981年,Jorgenson等在75μm内径的毛细管内用高电压进行分离,创立了现代毛细管电泳。1984年Terabe等发展了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CC)。1987年Hjerten建立了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Cohen和Karget提出了毛细管凝胶电泳(CGF)。1988~1989年出现了第一批CE商品仪器,1989年第一届国际毛细管电泳会议召开,标志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的产生。

至此,CE引起了各国分析化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许多人开始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药物分析方面,就其原理及其应用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有效的T作,使得CE成为药物分析大家庭的重要一员。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