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认可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 普天同创计量证书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金属混标查询

在线客服

薄层色谱分离原理

发布时间:2018-04-19 00:00 作者:中国标准物质网 阅读量:3077

在平面介质上进行组分分离的色谱法叫平面色谱。平面色谱又分为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两类。纸色谱法是用纸作为固定相或载体的平面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TLC)是用载板,如玻璃、金属或塑料薄片,上涂布或烧结一薄层物质作为固定相的液相色谱法。采用不同的固定相,可以进行吸附、分配、离子交换和分子排阻色谱分离。应用最多的是以硅胶为固定相的吸附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与纸色谱相比,分析时间较短(一般为10min~1h),分离能力较强,检出灵敏度较高,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取代了部分纸色谱的工作。又由于薄层色谱实现了仪器化,自动化程度提高,测定精度及灵敏度都有很大提高,至今仍充满活力。

(一)薄层色谱分离原理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是取一块涂布有固定相(例如硅胶)细颗粒层(厚约0.25mm)的薄层板,把样品溶液点在薄层的一端离边缘一定距离处,将板置于层析缸中,使点有试样的一端浸入展开剂(流动相)中,由于薄层的毛细管作用,展开剂沿着薄层渐渐上升,试样中的各组分沿着薄层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不断发生溶解、吸附、再溶解、再吸附过程。由于分配系数不同各组分在薄层上移动的距离不同,从而达到分离。展开剂上升到一定距离时,将薄层板从层析缸中取出。如果组分

图8-17薄层色谱图

是有色的,就可以看到各个色斑,如果组分无色,要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显色,得到一个薄层色谱图。图8-17是单个组分的薄层色谱图。

图中原点是滴加试样的中心点,斑点是组分在展开和显色后呈现的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的色区。原点至溶质斑点中心之间的距离(ds)称为溶质迁移距离,原点至流动相前沿之间的距离(dm)称为流动相迁移距离。用比移值(Rf)表示斑点的位置:

比移值Rf为溶质迁移距离与流动相迁移距离的比值

比移值乘100称为hRf, hRf=Rf×100

Rf值与分配系数有关,利用Rf 的特征值可以对组分进行定性鉴定。

影响Rf的因素主要有:溶质和展开剂的性质,固定相的性质、温度、展开方式和展开距离等。只有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Rf对于某一组分才是常数。因此常用相对比移值RiS来定性。相对比移值为组分与参比物质比移值之比

在分析试样时,将试样与参考物质同时展开,可以消除一些系统误差。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