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标准物质网
在线客服
土壤中碘的行为受制于诸多因素,如土壤有机质、黏粒矿物、铁铝氧化物、水分含量、温度、pH、挥发和淋溶以及农事活动等。
(一)有机质、黏粒矿物及生物
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和黏粒矿物的含量越高,其吸附碘就越多,它表明富含有机质和黏粒矿物的土壤能固定较多的碘:土壤中的有机质是造成碘(碘离子)吸附的主要原因,因此碘主要被聚集在土壤剖面的上部。碘和有机质、Fe、Al氧化物及绿泥石-伊利石黏粒矿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Dal等(2004a)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和氧化铁含量对碘酸根离子(IO3-)的吸附有显著的影响,其相互关系可用下面的方程来表示:
Y=3.15×Fe-2.78×OM+3.98 (p=0.003) (4-17)
式中,Y表示碘酸根离子(IO3-)的吸附量(mg/kg),Fe表示指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OM表示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氧化铁可有利于土壤对碘酸根离子(IO3-)吸附;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不同土壤中碘酸根离子(IO3-)的吸附呈负相关关系;
而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对碘离子(I-)的吸附关系可用下面的方程来表示:
Y1=0.141×OM +0.079×CEC+2.232 (p=0.020) (1-18)
式中,YI表示碘离子(I-)的吸附量(mg/kg),OM表示土壤有机质的含量(%),CEC表示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cmo1(+)/kg),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可有利于土壤对碘离子(I-)吸附(戴九兰2004)。
利用H2O2的氧化作用去除土壤有机质后,土壤对碘的吸附明显减少;而向土壤中添加有机质后,减少了土壤碘的挥发损失。在土壤对碘的吸附反应中,铁铝氧化物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酸性环境中更是如此;当将土壤中的铁铝氧化物去除后,土壤对碘的吸附急剧减少。Dai等(2004a)研究表明土壤中氧化铝含量(0.473**)和氧化铁含量(0.539**)与碘酸根离子(IO3-)在不同土壤中的分配系数Kd值之间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而土壤中有机质(0.557*)、氧化铁含量(0.585**)和阳离子交换量(0.693**)与碘酸根离子(I-)在不同土壤中的分配系数Kd值之间分别呈显著的线性、多项式和对数相关关系(戴九兰2004)。
碘是一种亲生物元素,碘的地球化学特性与其生物学进程密切相关。由于土壤微生物可积累大量的碘,因此它们在碘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碘约占土壤表层含碘量的0.012%~3.24%。土壤中的一些真菌(例如Penicillum Chrysagenum)可聚集更多的碘。
(二)土壤水分、温度和pH
土壤对碘的吸附和解吸受土壤水分、温度和pH的影响。当土壤经过冷冻干燥或在27℃,65℃和100℃进行干燥后,与不干燥的土壤相比。减少了碘的吸附量。温度的影响与上壤有机质有关,当温度从10℃增加到35℃时,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草地上壤对碘的吸附逐渐减少;而有机质含量较低的耕作土壤在10℃时对碘的吸附较少,但在26~35℃时吸附碘最多。
土壤对碘的吸附在pH2.0~4.0时达到最大值,当pH<6.0时二三氧化物(Fe2O3与Al2O3)对碘的吸附作用较强;而pH增加到5.0~6.0 时,碘的吸附量迅速下降。而研究表明不同土壤pH与碘酸根离子(IO3-),碘离子(I-)的吸附无明显相关关系;并且对不同土壤中的Kd(IO3-、I-)亦无明显的影响(Dal et al.2004a,戴九兰2004)。
当土壤水分为土壤饱和水的;40%~6%时,碘从土壤固相溶解到土壤溶液相的比率最低;而在淹水条件下的溶解比率将提高2~3个数量级。土壤温度为5~30℃时,碘的溶解比率最低,增加或减少温度时,溶解比率逐渐提高:pH对碘的溶解比率也有明显的影响,当pH为4.0~5.0时其溶解比率最低。施用石灰可减少土壤中碘化物、碘酸盐和碘的溶解度,进而降低碘的生物可利用性。
(三)碘的挥发、淋溶和农事活动
土壤中的碘通过化学和生物学反应,向大气释放元素碘、碘化氢和甲基碘,从而造成土壤碘的挥发损失。土壤的干燥程度、酸碱度、氧化还原条件和微生物活动的强度决定着土壤中碘的挥发性。一般说来,干燥的、砂质的、有机质含量低的、酸性的和缺乏植被的土壤有利于碘的挥发。Whitehead (1981)在24个表土、15个心土、16个砂与高岭石、蒙脱石、氧化铁和碳酸钙等土壤组分物质的混合物中,施入10mg/kg碘(以KI溶液添加),30天后发现加入表土中碘的挥发量除个别土壤外,基本可以忽略;有11个心土的挥发量>10%;砂与土壤组分物质混合物的碘挥发情况如表4-14所示,在pH为6.7的纯砂中,碘的挥发达到100%,而在含有机质的混合物中,碘的挥发性很小。碘易随着降雨或者灌溉水渗入到深层土壤和地下水,并通过沟渠排入河流湖泊,导致碘淋溶损失。
表4-14 碘在砂与土壤组分物质混合物中的挥发(添加量的%)
刘晓红等(1998a)采用玻璃土柱法研究了125I在华南地区砖红壤和水稻土中的淋溶和垂直迁移情况,发现在砖红壤中约有5%碘淋溶到20cm的深度,而在水稻土中约为11%。早期的研究工作认为栽培过程从土壤中移去的碘多于由大气干、湿沉降带来的碘,因此认为农田的碘含量会因耕作而逐渐降低。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的研究证实。在早期的文献中,由于分析方法的缺陷,对植物碘含量的报道值偏高。对美国、英国、法国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大批植物标本的分析表明,植物中碘的含量为0.05~0.5 Mg/kg(干重);对密苏里州38个玉米样品进行的测定,所获得的平均碘含量为0.086 mg/kg。根据后来的研究结果,认为由农作物带走的碘量可为其他来源所补充,因而相信通过碘的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一般不会导致土壤中碘浓度的降低。
相关链接:土壤中碘的含量与来源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