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认可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 普天同创计量证书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金属混标查询

在线客服

安全隐患的管控(一)

发布时间:2020-12-09 00:00 作者:中国标准物质网 阅读量:1575

安全隐患的管控要参照上述的10个特性,并从管控危险源抓起。

(一)危险源的管控

前面提到将危险源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主要是指危险物品,这一类危险源是人类组织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人类要生存、要提高生活水平必须利用和依靠它们。我们说的危险源的管控实质上是指对危险源负面作用的管控。第二类危险源不但要控制,更重要的是不能允许它们发生和存在。

1.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

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顺应危险源的性质,二是减少危险源的数量,三是不使非危险源成为危险源。

1)顺应性质

顺应危险源的性质就是要在危险源的性质特征上动脑筋,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者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尽量从本质安全的角度来利用和控制危险源,甚至替换危险源。

(1)直接法。

通过研发和技改等方法和途径,不改变危险源的正面作用的性质,而只改变、转移或消除危险源的负面作用(危险性)的性质,最后使之成为只具有正面作用的非危险源,或分解、稀释、降低和控制危险源的危险性,突出它的正面作用。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实践中最频繁使用的有效方法。

例如,早期的火柴隐患大,极不安全,后经一代代人不断探索,终于发明了安全火柴。安全火柴的火柴头上主要含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硫磺和玻璃粉等,火柴盒侧面的摩擦层是由红磷和玻璃粉调和而成。划火柴时,火柴头和盒子侧面摩擦发热,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产生少量氧气,使红磷燃烧,从而引燃火柴梗。安全火柴的成功研制是控制安全隐患的典范,通过把红磷与氧化剂分开的简单技改方法,既利用了危险源的正面作用,又大大避开和降低了危险源的负面作用。

硼烷在有机化学合成中被广泛用作还原剂,而且手性定位选择性好,但是有剧毒性,且与空气接触会立即燃烧,甚至发生爆炸性分解。如果将它溶解在二甲硫醚或THF中,稀释成浓度为2mol/L左右,就降低甚至解除了遇空气立即燃烧爆炸的危险。

为了防止反应后的过量m-CPBA(间氯过氧苯甲酸)在加温浓缩时会发生爆炸,用还原剂彻底淬灭多余的m-CPBA,这样就改变了m-CPBA的原有性质,使其变成作为非危险源的m-CBA(间氯苯甲酸),加温浓缩等后处理操作也都安全了。

配置手套箱,在氮气氛围里称取遇湿遇空气易燃易爆的LiAlH4等危险品,就能抑制住这些危险品的易燃易爆危险性。

低沸点易燃品的危险性主要因其易形成爆炸极限,如果所在空间是低温和无外能(如防爆冰箱内部不会产生电火花)的状态,这些低沸点易燃品的危险性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消除。

(2)间接法。

间接法指“移花接木、另辟蹊径”,用非危险源或危险性小的危险源替代原危险源,从本质上避开安全隐患的生成,这也是社会实践中常常采取的安全办法。

有机合成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合成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尽量选用危险性小和绿色环保的原料来替代原有合成路线中的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的原料。用不会或不大可能会产生安全隐患的危险性小的危险源,或用非危险源替代危险源以避免安全隐患的生成,是每位化学工作者每天需要考虑的要务。例如,乙醚非常容易出事的原因在于其低沸点(只有34℃,接近夏季的室温)、热容太小、极易燃和爆炸极限范围很宽等,反应稍微放热,就极易引起冲料,继而起火燃烧或爆炸。如果选用沸点较高、热容较大的THF、甲基叔丁基醚异丙醚等,控制反应温度在60℃以下,就不太可能有冲料的安全隐患和燃烧爆炸事故的发生。又如,过柱时用气泵加压发生过多次燃烧事故,就是因为这种方法存在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隐患是由一个危险源(易燃的有机洗脱剂)处在一个可触发因素(气泵内部的电火花)的氛围中而形成的,如果改用氮气恒压、双连球或减压过柱,就去掉了电火花这一触发因素,也就不存在安全隐患了。

在人类广泛的生产和科研的社会实践中,存在许多类似上述直接法或间接法控制安全隐患的成功案例,每天都有人量相关的论文、专利和报告等公众于世。

2)减少数量

不言而喻,安全隐患导致事故规模或损害程度的大小,除了安全隐患的前身——危险源的性质外,还主要取决于危险源的数量,所以控制安全隐思的另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控制危险源的数量,这也是日常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例如,某药物研发公司的整层楼的所有化学实验室被全部烧光,就是因为现场的易燃有机溶剂太多。实验室的有机溶剂使用量和过夜存储量都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这属于强制性的规定,绝不能任由研发人员以使用方便、项目紧急等为借口而存放过多有机溶剂等危险化学品。化学实验室危险反应的危险性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危险源(危险物料)的性质,二是数量规模,三是操作是否标准。其中控制用料量需要严格执行,实验室不是工厂,其防灾等级低、抗灾能力弱,采取小量分批分场所做反应,就能用减少危险源数量的方法来控制安全隐患。

3)不使非危险源成为危险源

非危险源变成安全隐患的事件,虽然看起来很低级、荒谬可笑,但却非常多见,而且由此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非危险源一般是在失控情况下,先转化为危险源,然后演变成安全隐患,有时则失控直接转化为安全隐患。

原本属于非危险源的客观存在,因它们的不安全存在状态,包括受所在空间环境(结构、安全距离、位移、雷电等)、物理(温湿度、状态、动能和势能突变等)、化学(存放互忌、分解、聚合、加速老化、损坏、变质等)和生物(微生物和动物侵蚀等)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受人为不安全因素(过失、无知、毛躁、鲁莽、违背SOP和管理缺失不善)等的影响,也可能成为危险源,进而演变成安全隐患。

可以这样说,如果人类违反客观规律,不遵守SOP,放任自然演变,在一定条件下,任何非危险源都有可能转化成为危险源。下面是一些典型的案例。

整个大楼的实验室下午三点开始停自来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来水。清洁工为了能及时知道是否来水,便把水池的水龙头拧开,以便很远就能看到或听水声就知道来水。结果一真到下班也没来水,由于该清洁工忙于其他事情,时间一长,忘了关水龙头就匆匆下班回家。黄昏时分来水了,水池的下水道又被堵塞,水池中水满了就往地上流淌,等到值班保安发现时,水己经从走廊顺着楼梯往下流了,整个实验楼层里水漫金山,包括楼层底下的技术夹层、天花板、墙壁、下层办公室的木地板,共造成十多万元的经济损失。该事件中,日常非危险源的自来水成了危险源,该危险源加上低级错误(没人控制一直开着的水龙头和下水道被塞)成了安全隐患,最后演变成事故。

化学实验室里上下移动的通风橱门,如果材料不过关,安装不规范,保养维护不好,或毛毛躁躁地不规范使用,猛拉猛推,就可能成为危险源,并形成安全隐患。发生过多起钢丝绳拉索一断两截的事件:沉重的通风橱门突然掉落砸下,造成人身伤害、物品损害等事故。

只有通过增强人的安全意识来提高安全技术和加强安全管理,才是防止非危险源变成危险源或防止它们继而演变为安全隐患的有效途径。

相关链接:安全隐患的特性

 

 

文章来源:《有机合成安全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