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认可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 普天同创计量证书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金属混标查询

在线客服

安全文化的建立(一)

发布时间:2020-12-10 00:00 作者:中国标准物质网 阅读量:1485

大量事实证明,在时空上,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一个企业要长期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涉及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国家、区域或民族等,也可小到一个企业单位(如企业安全文化),甚至小到企业中的一个部分或团体如化学实验室等(如化学实验室安全文化)。

除特别注明外,本书的安全文化是指组织安全文化,如企业安全文化。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类型

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类型有被动型和主动型两种。

(一)被动型的企业安全文化

大量事实证明,小型企业的安全靠领导的魅力,中型企业的安全靠严格的规章制度,大型企业的安全要靠企业文化。绝大多数企业是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小型企业的管理由领导说了算,大家一心想的是如何做大业务,这时还没有将安全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等企业发展到中等规模,事故越来越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开始订立规章制度来进行严格管理,收效是肯定的,但处于监督和被监督阶段。企业规模继续发展,到了有成千上万员工的大型企业,光靠规章制度进行强制管理总是有局限性,强制管理不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不尽人性化,此时,由单纯的制度管理上升为企业安全文化的“我要安全”的必要性日趋迫切,决策层开始意识到员工自觉安全意识和自觉安全行为的重要性,这样就有了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的愿望和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

许多企业的安全文化的发展道路就是这种被动形成的过程:自身深刻的事故教训引发关注,关注引起重视,重视创造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推动企业整体安全和全面进步。然而,企业安全文化即使属干被动型的建立过程,也不是完全以被动为动力的,中间或后期必定有一个主动努力的过程,否则形成不了企业安全文化。自身的事故仅仅是被动型安全文化的初始动力。

(二)主动型的企业安全文化

现代企业的决策层应该从一开始(企业成立之初)就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地意识到人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以人为本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价值观。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将近三个世纪过去了,发生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人们已经能够主动意识到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建设安全文化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明智的决策层应该明白,再走被动的道路是短视观念,肯定得不偿失。主动态度是现代企业建设安全文化的主流,也是最快、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二、安全理念、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统一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必须是在企业全体员工安全理念一致的基础上,必须是在企业全体员工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统在一个轨道的基础上。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安全理念、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安全文化的三个基本人文构成要素。

(一)安全理念

安全理念也称为安全观念或安全价值观,是安全意识的表达,是在安全方面衡量对与错、好与坏等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思想。

企业的安全理念首先来自该企业的领导或决策层,通过全体员工,从整体上反映企业的基本安全意愿。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安全理念主要通过SOP等一套系统体现出来,包括核心安全理念、安全方针、安全使命、安全原则以及安全目标等内容,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要素。

(二)思维习惯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过程,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过程。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然而,人们通常都倾向于相信那些与自己愿望一致的事物。这种倾向经常导致产生偏执和成见,严重妨碍了理智思维的发展。解决办法是树立由反省思维、客观思维和换位思维组成的理智思维的态度,这样才有利于使用最好的探究和实验方法。让头脑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以下四种正确态度的培养是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先决条件。

1.虚心

这个态度可被界定为以自我否定为前提,没有偏见,没有派性,没有其他使心智封闭、不肯思考新问题和容纳新思想的习惯。它包括一种积极的愿望,即乐于倾听多方面的意见,充分注意各种可能性,认识到即使我们认为最可贵的信念也有可能出错。

2.专心

当对一些事物有十足的兴趣吋,会乐于投身其中,即我们所说的,“尽情地”或是全心全意地投入。这种态度或意向的重要性通常在实际的和道德的事务中得到证实。

3.决心与耐心

旧的思维习惯往往有很强的惰性,需要有坚强的决心、持久的耐心与顽强的毅力才能改正。可以通过刻意的心理暗示来改变自己原来的旧的思维习惯,有人做过研究,当每天都重复同一个暗示时,其就会变成对待特定主题的首选思维模式。这个新的思维习惯通常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形成(也有人称为21天效应),但必须持续重复该心理暗示三个月,新的思维习惯才能在脑海里根深蒂固。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原来的新的思维习惯就又可能变成了旧的思维习惯,所以思维习惯也是要与时俱进的,

4.责任心

为了深化对于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渴望,以及向吸收主要内容的热情和能力提供足够的支持,责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态度。理智方面的责任心就是指考虑计划中的步骤的可能结果;也就是说,假如这些结果是合理地从己采纳的态度中推导出来的,便愿意承受。理智的责任心保证了完整性,也就是信念上的一致和协调。能够使事情完满结束,就是有始有终的真正含义,而所需要的力量有赖于是否具有理智的责任心的态度。

(三)行为习惯

形成什么样的习惯,需要标样,即习惯的从属源、目的、标准和达到后的效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以下四个先决条件。

1.提高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米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来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2.对自己提出明确的要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无巨细,要对自己提出明确、具体而又严格的要求,并且认真依照去做,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为习惯了。

3.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力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靠持之以恒的精神。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的人很难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4.建立督导机制

良好行为的建立除靠自身努力外,还要靠SOP、同事、主管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就更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建立。

(四)形成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基本要素

无论是从员工个体角度或从企业整体范围来分析,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有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1.习惯的形成需要时间、耐心和方法

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需要时间、耐心和方法的艰巨任务,需要常抓不懈,不能图省时省力,也不要有追求立竿见影的不切实际的愿望,否则欲速则不达。

2.习惯的形成需要实践

拉里和拉姆为《执行》一书写的中文序中,有一句话非常精彩:“人们永远不可能通过思考而养成一种新的实践习惯,而只能通过实践来学会一种新的实践方式。”

3.习惯形成过程的逻辑顺序

习惯是意识的外部表达。习惯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过程,“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是一个SOP的执行和约束的过程,处于养成习惯的前期和中期。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培训或教育的学习过程。

“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过程是一个SOP的执行和约束的后期成熟过程,最后这个“无意识”意味着习惯成自然,可以不刻意进行思索、不需要额外监督和约束就能做到了。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为21天效应。根据我国成功学专家易发久的研究,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需要强烈的意识控制,需要刻苦扭转,总之需要很多能量。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仍需要坚持努力,总之还需要额外能量。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不需要额外过多的能量。

21天效应不是说一个新理念、新习惯只要经过21天便可自然机械式地形成,而是在21天中这一新理念、新习惯要不断地重复才能产生效应,这与每个人的特性、改变习惯对象所需的能量强度(难易程度)、适应期间的更替频率三要素有关。21天是对需要中等程度能量的新理念、新习惯而言的,能量强度低的、简单的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就可能会形成的快一些,能量强度大的、复杂的新理念、新习惯就可能形成的慢一些。

进入实验室要求佩戴防护眼镜,许多人开始都不习惯。通过安全培训,不断实践,认识到佩戴防护眼镜的重要性,佩戴久了就逐渐成为了习惯。许多已经养成佩戴防护眼镜习惯的人说,进实验室如果不佩戴,反而觉得不习惯,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对于这些人,进了实验室,就会下意识地伸手拿出防护眼镜并戴上,这个“下意识”其实就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

习惯需要更新换代,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发展的,新观念、新思维也要不断跟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习惯就可能成了故步自封的“习惯性思维”,变成前进的绊脚石。所以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需要更新换代,及时调整,以适应新形势,进入下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进程。

(五)理念的一致和习惯的统一是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条件

企业由众人组成,只要成员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对丁关乎该企业各个安全要素的理念,上下都达成一致;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成为日常习惯,上下都规范地统一在一个轨道上,真正的企业安全文化就形成了。

相关链接:安全文化的整体性、特点

 

 

文章来源:《有机合成安全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