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认可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 普天同创计量证书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金属混标查询

在线客服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二)

发布时间:2018-11-01 00:00 作者:中国标准物质网 阅读量:1432

4.5.3混合碱的分析

混合碱的组分主要有:NaOH、Na2CO3、NaHCO3,由于NaOH与NaHCO3不可能共存,因此混合碱的组成或者为三种组分中任一种,或者为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或者为Na2CO3与NaHCO3 的混合物。现分别讨论两种组分的混合物中各含量的测定方法。

4.5.3.1烧碱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

氢氧化钠俗称烧碱,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由于吸收空气中的CO2而部分生成Na2CO3,因此经常要对烧碱进行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双指示剂法

准确称取一定量烧碱试样ms g,溶解后,加入酚酞指示剂,溶液呈红色,用c mol/LHCI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刚消失为第一终点,记下用去HCl的体积V1 mL,这时NaOH全部被中和,而Na2CO3仅被中和到NaHCO3。向溶液中加入甲基橙,溶液呈黄色,继续用HCl滴定至橙红色为第二终点(为了使终点变化明显,在终点前可暂停滴定,加热除去CO2),记下又用去HCl的体积V2mL,V2是HCl滴定生成的NaHCO3 所消耗的体积,显然V1>V2。有关反应如下:

第一终点:

NaOH+HCI=NaCl+H2O

Na2CO3+HCI=NaCl+NaHCO3

第一终点到第二终点:

NaHCO3+HCI=NaCl+H2CO3

由计量关系可知,Na2CO3被中和至NaHCO3与NaHCO3 被中和至H2CO3所消耗HCl的量是相等的,所以

双指示剂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缺点是误差较大,约有1%,因为在第一终点时酚酞变色不明显。若要求测定结果准确度较高,则改用氯化钡法。

(2)氯化钡

准确称取一定量烧碱试样ms g,溶解后转移到容量瓶中,并稀释定容,假设所用容量瓶为250 mL,移取两份相同体积的试液,设为25.00 mL,分别作如下测定。

一份试液用甲基橙作指示剂,以c mol/L HCI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溶液中的NaOH与 NaHCO3完全被中和,所消耗HCI标准溶液的体积记为V1 mL。有关反应如下:

NaOH+HCI=NaCl+H2O

Na2CO3+2HCI=2NaCl+CO2↑+H2O

另一份试液中先加入稍过量的BaCl2,使Na2CO3 完全转化成BaCO3沉淀,试液中只存在NaOH。在沉淀存在的情况下,用酚酞作指示剂c mol/L HCI标准溶液滴定至红色刚消失,此时溶液中的NaOH完全被中和,所消耗HCI标准溶液的体积记为V2 mL。

4.5.3.2纯碱中Na2CO3和NaHCO3含量的测定

Na2CO3俗称纯碱、苏打,在空气中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部分生成NaHCO3。Na2CO3和NaHCO3 含量的测定,也可采用上面的两种方法。

(1)双指示剂法

双指示剂法测定时,具体操作步骤同上,显然V1<V2。有关反应如下:

第一终点:

Na2CO3+HCl=NaCl+NaHCO3

第一终点到第二终点:

NaHCO3+HCl=NaCl+H2CO3

由此可知,nNa2CO3=cV1×10-3, nNaHCO3=c(V2-V1)×10-3,所以

(2)氯化钡法

用氯化钡法测定时,步骤与前稍有不同。准确称取一定量纯碱试样ms g,溶解后转移到容量瓶中,并稀释定容,假设所用容量瓶为250 mL,移取两份相同体积的试液,设为25.00 mL,分别作如下测定。

一份试液加入过量的c1 mol/L V1 mL NaOH标准溶液,将试液中的NaHCO3全部转化成Na2CO3,然后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使溶液中的CO23-全部沉淀为BaCO3。同样在沉淀存在的情况下,以酚酞为指示剂,用c2 mol/L HCl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NaOH溶液。当溶液的红色刚消失时,为滴定终点,所消耗HC1标准溶液的体积记为V2 mL。

显然,使溶液中NaHCO3转化成Na2CO3所消耗NaOH的量即为溶液中NaHCO3的量,即nNaHCO3(c1V1-c2V2)×10-3,因此

另一份试液,以甲基橙作指示剂,用c2 mol/L HCl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变为橙红色,溶液中的Na2CO3与NaHCO3全被滴定到CO2↑+H2O,所消耗HCl标准溶液的体积记为V3 mL。显然

因此

当混合碱的组成不清楚时,可用双指示剂法进行定性分析,如表4-5所示。

表4-5 用双指示剂法进行定性分析数据

相关链接: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一)

文章来源:《分析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研究》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