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认可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 普天同创计量证书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金属混标查询

在线客服

沉淀滴定曲线和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定

发布时间:2018-11-03 00:00 作者:中国标准物质网 阅读量:1302

沉淀滴定法在滴定过程中,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的情况相似与其他滴定法,可用滴定曲线表示。

现以0.1000 mol/L的AgNO3标准溶液滴定20.00 mL 0.1000mol/L的NaCl溶液为例。沉淀反应方程式为

(1)滴定开始前

溶液中[Cl-]为溶液的原始溶度

[Cl-]=0.1000 mol/L,pCI=-1g0.1000=1.00

(2)滴定开始至化学计量点前

溶液中[CI-]取决于剩余的NaCl浓度。若加入AgNO3溶液18.00 mL时,

当加入AgNO3溶液19.98 mL时,

(3)化学计量点时

溶液为AgCI的饱和溶液

(4)化学计量点后

溶液中[Ag+]由过量的AgNO3浓度决定。若加入AgNO3溶液的体积为V mL时,则溶液中[Ag+]为:

当加入AgNO3溶液20.02 mL时,

逐一计算,可得表6-1中。根据表6-1所列数据绘出滴定曲线,如图6-1所示。

表6-1 以0. 1000 mol/L的AgNO3标准溶液滴定20.00 mL 0.1000 mol/L的NaCl
或0.1000mol/L KBr溶液时化学计量点前后pAg及pX的变化


图6-1 AgNO3溶液滴定Cl-、Br-和I-的滴定曲线

根据表6-1和图6-1可以看出:

①pAg与pCl两条曲线以化学计量点对称。这表示随着滴定的进行,溶液中Ag+浓度增加,而Cl-浓度以相同比例减少,化学计量点时,两种离子浓度相等,因此,两条曲线的交点即是化学计量点(化学计量点时的

②滴定开始时,溶液中离子浓度较大,滴入Ag+所引起的Cl-浓度改变不大,曲线比较平坦;接近化学计量点时,溶液中Cl-浓度已经很小,再滴入少量Ag+即可使浓度产生很大变化而产生突跃。

③突跃范围的大小,取决于沉淀的溶度积常数与溶液的浓度。溶度积常数越小,突跃范围越大;溶液的浓度越小,突跃范围越小。

6.4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定

银量法用的标准溶液为AgNO3和NH4SCN标准溶液。AgNO3标准溶液可以采用直接法配制,也可采用间接法配制。对于基准物AgNO3试剂可采用直接法配制,但在配制前应先将AgNO3在110℃烘干2h,以除去吸湿水。然后称取一定质量烘干的AgNO3,溶解后注入一定体积的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并摇匀,即得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实际工作中在AgNO3纯度不高时,必须采用间接法配制,即先配制近似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NaCl标定。但基准物NaCl应先在500~600℃下灼烧至不发生爆裂声为止,然后置于密封瓶中,保存于干燥器内备用。标定时可用莫尔法或法扬司法。选用的方法应和测定待测试样的方法一致,这样可抵消测定方法所引起的系统误差。

氯化钠有基准试剂出售,也可用一般试剂规格的氯化钠精制。氯化钠极易吸潮,应置于干燥器中保存。

NH4SCN试剂易吸潮,易含杂质,不能用直接法配制其标准溶液,因此,应先配制近似浓度的溶液,然后用AgNO3标准溶液按佛尔哈德法进行标定。

(1)0.1 mol/L AgNO3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配制:取分析纯的AgNO3 17.5g,加蒸馏水适量使溶解,然后稀释至1000 mL,摇匀,置玻璃塞棕色瓶中,密闭保存(因其见光易分解)。AgNO3有腐蚀性,注意勿使它接触衣服和皮肤。

由于AgNO3见光易分解,析出金属银:

2AgNO3→2Ag↓+2NO2↑+O2

标定:精密称取在270℃(±10℃)干燥至恒重的基准NaC1 0.2g,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蒸馏水50 mL使溶解,再加入糊精溶液5 mL与荧光黄指示剂5滴,用以上AgNO3标准溶液滴定至混浊液由黄绿色转变为微红色即为终点。

硫氰酸铵(硫氰酸钾)标准溶液可直接用AgNO3标准溶液标定,也可用NaCl作基准物质,以铁铵矾指示剂法一次同时标定硝酸银硫氰酸铵两种溶液的浓度。

(2)0.1 mol/L NH4SCN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配制:取NH4SCN 8g,加蒸馏水使溶解成1000 mL,摇匀。

标定:精密量取0.1000 mol/L AgNO3溶液25.00 mL,置于锥形瓶中,加蒸馏水50 mL、HNO3 2mL和铁铵矾指示剂2 mL,用0.1000 mol/L NH4SCN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红色,剧烈振摇后仍不褪色,即为终点。根据NH4SCN溶液的消耗量计算其浓度。

相关链接:沉淀滴定法概述及沉淀的溶解

文章来源:《分析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研究》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