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认可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 普天同创计量证书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金属混标查询

在线客服

社会属性与社会规范(一)

发布时间:2020-12-07 00:00 作者:中国标准物质网 阅读量:1028

一、修正或颠覆人的自然属性的必要性

虽然人属于自然界,但人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属于自然界万物中的高智商一族。如果放任人的自然属性渗透到人类社会,那么由此引起的资源掠夺、战争、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和各类安全事故等后果将会毁灭人类自己。所以,人类为了自身能更好地生存和健康有序地发展,有必要用社会规范来约束、修正,甚至根本性地颠覆延伸到人类社会中的自然属性。

二、社会的含义

人类社会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或者说,人类社会是以自然为依托的人与人在特定契约或法理下,相互间发生和满足交换的稳定集合,并渗透到人与自然、人与生产领域中去。这种稳定集合以社会规范为导向,属于社会属性。

人类社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形成的,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目的是人类群体利益最大化。通过人类的逻辑思维,人类社会的内涵与要素会更加丰富。群体由个体组成,只有在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情况下,个体利益才有长远保障。群体社会只有保持整体团结和谐、整体意识和行为的规范,才能增强群体社会的利益,从而使个体得利。反之,如果个体利益高于群体利益,只会削弱群体社会的利益,这个群体就会败落。

三、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规范

社会属性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生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本质属于人性。虽然人类社会为了前进发展而存在优胜劣汰和竞争,但基于群体利益最大化,人类社会属性的基本表征是遵纪守法、公平公正、尊重客观、维护和谐,并以社会规范为导向。

四、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既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对立的关系,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统一的关系。

人的自然属性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社会属性,因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自然属性就没有社会属性。自然生存法则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而社会规范需要遵纪守法、公平公正、和谐友爱、和平共处的运行机制,两者之间往往是对立的。例如,和谐对自然法则来说是反动的,而对社会规范来说,你死我活是要规避的。但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之中,是客观天生共存的。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庄子在战国时期就提出“天人合一”的道家处世哲学,后被很多大家如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虽然两千多年来对“天人合一”有不同的论述和见解,解释纷纭,莫衷一是,但共同点却显而易见,这里的“天”代表了以自然客观规律为基本要素的自然属性,“人”指的是社会属性。天道就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违天道,必受天谴。

人类的初始思想行为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更进一步,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理论等社会现象也是自然的直接反映,一切人事均应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必须相应,天人必须相通,天人必须同律,天人必须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能如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能“没身不殆”。老子的这句话,层次更鲜明,更有从属性和哲学逻辑性。虽然其中的“天”与“天人合一”的“天”含义不同,但是其最后两字“自然”是与“天人合一”中的“天”相吻合的,指的是自然客观规律。“天人合一”是社会大道,是人类社会立足于自然的大道,更是安全哲学和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就是行天意,行天意就是正确反映客观规律。“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天志上》中的这句话表明,安全科学的实质就是天人合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人类要实现安全和发展,不但要形而上求通求道,而且要形而下求真,由真达通。

社会规范就是顺行天意,践行本书《有机合成安全学》也是顺行天意,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个体不殆、组织不殆、兴旺发达、社会和谐顺畅发展。

然而,人的社会属性又往往从本质上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所以,人类既要保留自然属性的一些基本的生存要素,又要修正或颠覆自然属性延伸出来的一些有悖于人类自身发展的要素,以摆脱这些自然属性延伸要素在思想或精神上的枷锁。这样,就要在各个社会层面上对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要素制订相应的社会规范,用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生产、人与人的以和谐为核心的各种相互关系。

五、社会规范的作用

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法律规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等各种行为标准互相配合,有机地组成社会规范体系。社会规范调整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习惯,从而制约和规范各方面的行为;社会规范使个体服从群体,个人服从社会,从而将各种社会活动纳入统一的轨道。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自然控制、生产控制和健康安全控制的重要手段。

社会规范的作用正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不仅对社会的安全存在和稳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直接关乎个体或小集体的安全存在和健康发展。

(一)社会规范是人类的行为工具

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物存在,其满足自身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方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其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人是通过使用工具来实现其需要的,而且这种需要是不断提升、没有终点的;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特点,即以群体联合的方式以及社会大生产的实践方式来弥补个体自然本能的不足,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联合是在社会规范的引导下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按社会规范的要求来统一各方的意志与行动。

社会规范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共同意愿,即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个体要在群体中生活,在大生产中提升生活质量,就必须掌握这种价值标准,并自觉地用来约束自身的各种社会行为,调节人际间、人与自然间、人与机物间的交往活动,才能为群体、自然和机物所接纳。这种适应各系统的价值需要的过程也就是个体获得社会标准、自然标准与生产标准,完成适应的过程。因此,社会规范是个体的各种行为选择及定向的工具。

(二)社会规范通过社会控制、自然控制和生产控制来维持秩序

人类社会是通过物质资料生产的相互交往活动来满足共同需求,而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人类群体。社会是由人类个体构成的,而人类个体首先是一个生物实体。为维持个体的生物存在,必须首先从自然环境中通过生产获取满足生命需要的物质资料。同时,人类个体除了有各种物质需要外,还必须有多种精神需求。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就是人类多种需求的驱动体,社会的发展正是社会需要驱动的结果。

有需要和欲望就应当有节律,才能避免向大自然恶意透支、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恶意纷争、避免违法违章和违规操作,保证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个体与群体间的和睦相处,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体的需要。苟子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荀子·富国》)。又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礼论》)。这里的“度量分界”,实际上就是指规范及节制。有了社会规范,便有了满足个体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思维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使每一个体与他人正常相处,维护社会稳定;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繁衍和生态平衡;与研发和生产实践默契相处,以满足提高生活质量、健康和安全的需求。因此,对于一个社会的存在、稳定和发展而言,社会规范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规范越完善、越充分,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各项秩序,越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总之,社会规范的健全和遵守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环境优美和健康安全等实践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章来源:《有机合成安全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