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标准物质网
在线客服
本节涉及的化学毒物是广义的,包括剧毒品、毒害品、细胞毒物等高活性化学品、致敏化学品等有害化学品,是指能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的化学物品。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毒作用过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蓄积和生物转化。
一、吸收
对于化学实验室作业人员,吸收途径主要是机体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
消化道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其次是胃。
呼吸道的主要吸收部位是肺泡。吸收的气态或液态气溶胶化学毒物以被动扩散和滤过方式,分别迅速通过肺泡和毛细血管膜进入血液。固态气溶胶和粉尘化学毒物吸进呼吸道,在气管、支气管及肿泡表面沉积。
皮肤吸收是指皮肤接触的化学毒物,以被动扩散相继通过皮肤的表皮和真皮,再滤过真皮中毛细血管的壁膜进入血液.
二、分布
进入体内的化学毒物在血液中,以被动扩散为主,由血液转送至机体各组织;与血液的红细胞或血管外组织蛋白相结合,再从组织返回血液以及再反复等。只有未与蛋白结合的化学毒物才能在体内组织进行分布。
三、排泄
排泄指化学毒物及其代谢物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排泄器官有肾、肝胆、肠、肺和外分泌腺等,而以肾和肝胆为主。
四、蓄积
蓄积是指机体接触化学毒物(若吸收超过排泄及其代谢转化),化学毒物在体内逐增的现象。蓄积量是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各量的代数和。
五、生物转化过程
体内的化学毒物或活性代谢物与其受体进行原发性反应,导致受体靶位改性,继而发生生物化学效应和病理生理的继发反应,最后发生观察到的或感受到的生理和(或)行为的反应(致毒症状)。
六、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
(1)酶活性的抑制。
化学毒物进入机体,一方面在酶催化下进行代谢转化;另一方面也可干扰酶的正常作用,包括酶的活性、数量等,从而有可能导致机体的损害。干扰酶的正常作用包括对酶活性的抑制,也包括重金属/有机化学毒物与含巯基的酶结合。
(2)四致作用。
致突变作用: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两类。
致畸作用:干扰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合成;引起染色体数目缺少或过多:抑制酶的活性;使胎儿失去必需的物质(如维生素)。
还可能有致癌作用和致敏作用。
相关链接:高活性化学品的职业防护
文章来源:《有机合成安全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