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标准物质网
在线客服
六、过敏反应机制
人体内有两类细胞,即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它们广泛分布于鼻黏膜、支气管黏膜、肠胃黏膜以及皮肤下层结缔组织中的微血管周围和内脏器官的包膜中。这两类细胞中含有组胺、前列腺素、白三烯、5-羟色胺、缓激肽等过敏介质。在化学物质、空气污染、阳光辐照等环境因子的刺激下,细胞膜脱颗粒,释放出过敏介质。这些过敏介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黏液分泌及组织损伤,从而引发具有各种临床症状的过敏反应的发生。过敏物质与支气管黏膜、鼻黏膜、皮肤血管相结合,产生喷嚏流涕的过敏性鼻炎、喘憋不止的过敏性哮喘、瘙痒皮症的过敏性皮炎等。在过敏反应的发生过程中,过敏介质起着直接的作用,过敏原是过敏病症发生的外因,而机体免疫能力低下,大量自由基对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氧化破坏是过敏发生的内因。
类过敏反应是一种无免疫系统参与的,由化学性或药理性介导的,首次用药或初次接触化学物质即表现出与过敏反应相似症状的临床反应。它是化学物直接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而释放大量组胺,由此产生过敏反应样症状。但是Mertes提出,非免疫介导的类过敏反应中,仅有嗜碱粒细胞被激活,此观点还有待证实。可诱发类过敏反应症状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肌松药、硫喷妥钠、内泊酚等。其主要介导物质是组胺,症状表现与组胺浓度有关:组胺浓度小于或等于1ng/mL,无症状;1~2ng/mL,仅有皮肤反应;大于3ng/mL,出现全身反应;大于100ng/mL,出现严重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症状。
七、变态反应的两个阶段
变态反应的发生可分为致敏和激发两个阶段,在过敏反应中,致敏和激发是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也有人将变态反应的发生分为致敏、激发和效应三个阶段)。
(一)致敏阶段
当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后,需要有一个潜伏期(一般1~2周,有些则可短至几个小时),免疫活性细胞才能产生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此期间机体无任何异常反应,但机体已具备了发生变态反应的潜在能力。此潜伏期就称为变态反应的致敏阶段,也称诱导期。
致敏状态其实是一个记忆状态或记忆期问,可维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这期间如不再接触相同过敏原,致敏状态可逐渐消失,即免疫活性细胞会逐渐忘记这种过敏原。
(二)激发阶段
变态反应激发阶段是指当致敏机体再次与同一过敏原接触时,过敏原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释放出活性介质,活性介质作用于靶组织和器官,引起机体局部或全身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也就是异常免疫反应出现,此过程出现较快,少则几秒至几十秒,多则2~3天。变态反应发生的原因,一是个体的免疫机能状态;二是进入机体的抗原的性质、纯度及途径等。这两个因素中,前者是主要因素,即个体免疫应答的差异。接触同一种化学物后发生变态反应者一般只是少数,而且出现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轻者出现荨麻疹。但也有些变态反应类型,如结核菌素迟发型变态反应,与个体差异关系不大;还有多卤代杂环化合物的致敏性特强,也与个体差异关系不大。
变态反应发生的特点是:必须有变应原的刺激;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即两次接触的变应原必须相同;有一定的潜伏期,必须经历从致敏到变态反应激发两个阶段;必须有过敏体质存在。正如英国肯特郡坎特伯雷城医院的苏珊娜·巴伦博士所说,接触到过敏性化学成分后,过敏症并不会马上显现,身体会注意到它不喜欢这种化学成分,并发展出记忆细胞,当身体再次接触到这种化学成分时,过敏反应才出现,当接触得越来越多时,身体会提高它的反应程度,过敏就会更加严重,以至于让你注意到。
激发阶段表现出来的效应和表征会因各种活性介质的不同,生物学作用而不尽相同,总的可以概括为: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刺激支气管、胃肠道、子宫、膀胱等处平滑肌收缩:促进黏膜腺体分泌增强。
相关链接:致敏(二)
文章来源:《有机合成安全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