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认可证书
  •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合作单位
  • 普天同创计量证书
新闻
  • 产品
  • 仪器
  • 新闻
  • 规程
  • 帖子
  • 课堂
金属混标查询

在线客服

广义的本质安全(二)

发布时间:2020-12-10 00:00 作者:中国标准物质网 阅读量:1297

三、技术系统本质安全与社会系统本质安全的关系和特点

狭义的本质安全是从技术系统基本构成要素的零缺陷上来实现本质安全的,由于技术系统的构成元素间的关系是可以确定的,且又是呈线性的,所以技术系统的本质安全系数可以计算出来,可以认为是等于所有构成元素本质安全系数的乘积,只要能够保证所有技术系统构成元素的本质安全性,整个技术系统也就能实现本质安全。然而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完全单靠技术系统的本质安全是有一定限制的,因为现在包括科研领域在内的所有社会安全实践所涉及的系统都不是单纯的技术系统,而是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除了技术系统的构成元素外,还有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如个人的意识、理念、信息、文化、制度、管理等,技术系统的构成元素和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大系统。该大系统具有各自的组织性和独立性,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又呈非线性关系,而且社会系统的大部分构成要素是一种自由智能体,对于这些自由智能体来说,安全性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概念,虽然会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不断得到提升,但客观地讲,这些自由智能体是无法或很难达到本质安全性的。

另一方面,若社会系统不主动积极,技术系统的本质安全也建立不起来,纯粹的技术系统本质安全是不存在的。技术系统是社会系统的结果,但又反作用于社会系统,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制约。

大系统本质安全是通过各个实体项目的本质安全来表现的,各个实体项月的本质安全是通过技术系统本质安全来实现的,而技术系统本质安全是通过社会系统本质安全来实现的。

社会系统本质安全不是逻辑意义上的终极目标,只是系统安全的前提,是技术系统本质安全的实施主体,通过与技术系统交互、作用于技术系统本质安全而达到的系统本质安全才是最终目的。

四、实现系统本质安全的四个基本外围条件

(一)物(机)的本质安全

物(机)的本质安全是指机器设备和仪器的运行是正常的、稳定的,并且自始至终都处于受控状态,并有完善的维护保养,物品在运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处于受控状态。物(机)在设计、生产和应用等环节上都要考患到应具有较完善的防护功能,以保证物(机)能够在规定的周期内安全、稳定、正常地使用,这是预防事故的主要手段。

然而,没有可识别到的危害的物(机)几乎是不存在的,几乎所有的物(机)本质安全只能是相对的,不可能是绝对的。需要通过以下环境的本质安全、人的本质安全和制度管理系统本质安全的和谐交互作用来达到系统本质安全。

(二)环境的本质安全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空间环境、时间环境、物理化学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要符合各种规章制度的要求和相关标准。实现空间环境的本质安全,应保证实验室及相关作业空间、平面布置和各种安全卫生设施、通道等都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法规和标准。实现时间环境的本质安全,必须按照物(机)的技术使用说明等要求决定它们的修理、维护保养、更新或报废(淬灭),同时必须遵守劳动法,使人员在体力能承受的法定工作时间内从事工作。实现物理化学环境的本质安全,就要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作为管理依据,对采光、通风、温湿度及有毒有害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以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实现自然环境的本质安全,就是要提高装置的抗灾防灾能力,搞好事故灾害应急预防对策的组织落实。以上各要素本质安全的综合就是作业现场环境的本质安全。

然而,没有可识别到的危害的工作场所几乎是不存在的,作业现场环境的本质安全只能是相对的,不可能是绝对的。需要通过以下人的本质安全和制度管理系统本质安全的和谐交互作用来达到系统本质安全。

(三)人的本质安全

人的本质安全是指作业者完全具有适应研发工作要求的生理、心理条件,具有在作业全过程中很好地控制各个环节安全操作的能力,具有正确处理系统内各种故障及意外情况的能力。要具备这样的能力,首先要提高员工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纪律:其次要开展安全教育,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再次要提高职工的法规观念、安全技术素质和应变能力。

人的本质安全在系统本质安全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是预防安全事故的核心要素。

(四)制度管理系统的本质安全

安全管理就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实施控制,通过执行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使其符合安全生产规范,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安全管理要从传统的问题发生型管理逐渐转向现代的问题发现型管理,并持续改进,通过科学分析做到提前预防,才能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

制度管理系统的本质安全在系统本质安全中具有保障性作用,是安全生产的重要防线。

五、系统本质安全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和谐交互融合的结果

任何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风险,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绝对的。虽然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构成要素也许永远达不到本质安全性的必然性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无法达到本质安全性的偶然性要求,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系统的本质安全性并不代表系统的所有构成要素是本质安全的,由于系统自身及其要素都具有一定的容错性和自组织性,只要在保证系统的构成元素是相对安全可靠的条件下,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和谐交互融合机制使系统获得本质安全性。

要求任何一个子系统或小系统中的每一个构成要素都绝对安全可靠是不现实的,而相对安全可靠是能够通过努力做到的。如果有一个和谐交互融合机制,就可以实现可靠加相对可靠等于安全、甚至可以实现错加错等于正确(这个正确就是将错就错的结果)的极端例子或硬碰软更合适等非逻辑结果的本质安全。反之,如果系统的构成要素在交互过程中是一个非和谐的抵触过程,其结果将可能是一场事故。

系统本质安全的和谐交互机制其实是通过更深层次、更为复杂的微妙渗透作用实现的,而这些微妙渗透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和谐交互机制在所有社会安全实践中起着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贯通需要这种以微妙渗透作用作为基础的和谐交互融合机制,人与物(机)之间或与环境之间完成灵性融通也要通过这种以微妙渗透作用为基础的和谐交互融合机制来实现,本质安全子系统或小系统中的每一个构成要素在不一定绝对安全可靠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以微妙渗透作用为基础的和谐交互机制达到系统的本质安全。

安全事故总是成因于社会技术系统内、外部交互作用的不和谐性,即由系统内部交互作用的波动引起的系统性偏差所造成的系统内部不和谐性,以及由系统与外部交互作用的波动引起的外生偏差所造成的系统外部不和谐性的耦合作用结果。因此应该把握好系统的和谐交互机制,消除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内外部不和谐性,使系统和谐性始终处在临界点之上,从而使系统保持内、外部的本质安全。此外,系统和谐临界点(也即系统和谐预警点)的存在也为系统安全预警提供了定量依据,这是一个可操作的层面。例如,形成“人机(物)互补、人机(物)制约”等安全系统,运用组织、架构、设计、技术、管理、规范及文化等手段在保障人、物(机)及环境的可靠前提下,通过合理配置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基本交互作用、规范交互作用及文化交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实现系统的内在和外在的和谐性,从而达到操作可靠、管理全面、系统安全及安全文化深入人心,最终实现对可控事故的长效预防。

实现系统本质安全首先是要保证系统内外各要素的安全可靠或相对安全可靠,这属于系统本质安全的外层必备要素。另外,一定还要通过相关要素间的微妙渗透作用,排除波动引起的偏差,以促成本质安全的和谐交互融合性,这属于内层关键要素,通过这样的内外结合,从而构成了系统本质安全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系统本质安全只能通过由外而内,消除相互抵触的部分,通过微观层面的和谐交互融合,才能达到系统整体的和谐,最终达到系统的实实在在的本质安全性。
总之,系统本质安全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相对性的过程,它应随着技术进步、管理创新而不断提高;它是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最终达到对可控事故的长效预防;及时理顺系统内外部交互关系,提高系统和谐性;对事故进行前瞻性管理,从源头上预防事故。

相关链接:广义的本质安全(一)

 

 

文章来源:《有机合成安全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微信
关闭
普天同创
请告知您的电话号码,我们将立即回电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