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天同创计量有限公司
标准物质网
在线客服
几乎所有固体炸药的爆炸都是分解爆炸,化学实验室中常会遇上一些难以预料的固体分解爆炸。
案例1
一位研发人员用石基甲烷和氢氧化钠制备硝基乙醛肟:
得到粉状固体产物后,将其装瓶并放在通风橱中,半夜时分发生爆炸。
原因分析:硝基乙醛肟属于含能物质,上述爆炸属于固体重组结晶爆炸,即:无序的固体在结晶初期,分子还是处于不稳定的运动状态,分子相互间重组碰撞会自身发热(结晶热)而发生分解爆炸。
理论分析:物质的结晶属于物理运动,实际上是自然界“物以类聚、有序组合”的普遍现象。结晶前,固体分子在液体环境中,分子运动较容易,聚集结合过程中耗能少、速度快,同时,结晶热能也能被具有很大热容量的液体溶剂所包容而很快吸收。当其在液体中处于过饱和状态时,结晶就随之发生了。而当其所在环境的液体溶剂被强制减压浓缩后,固体分子被保留,但是并不是固体分子自由自愿有序组合的结果,它们的结晶热能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而是暂时存储下来。然而,即使是固体,其分子仍在不停地运动,尽管不像在液体环境中那样自由快速,但是,通过释放结晶能以便重新有序聚集(结晶)而达到体系的稳定性是固体分子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
案例2
某研发人员制备了以下结构的大约300g粗品:
由于产品纯度不高,结晶不成形,研发人员怀疑里面有水分,于是加入100mL无水乙醇和100mL无水甲醇,捣匀后,放在40℃的水浴上,想用旋蒸法将其中的水减压抽干。然而事故就在一瞬间发生了:3L的反应瓶被炸开,大量的气体烟雾弥漫至四周,并发生空间二次闪爆。
原因分析:可能是产物在醇存在下遇热分解爆炸。
案例3
某研发人员进行如下反应时突然发生猛烈爆炸:
由于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做好了自我防护,戴了防护眼镜,又拉低了通风橱门,未受到实质性的伤害。初步认为,氨基氰的性质呈现多样性,既易聚合(三个相同氨基氰分子可能形成三聚体化合物三聚氰胺),也易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分解爆炸。
相关链接:液体分解爆炸(三)
文章来源:《有机合成安全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温馨提示:
1.手机直接输入,座机前请加区号 如18601949136,010-58103629
2.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电话号码,立即回电,请注意接听
3.因为您是被叫方,通话对您免费,请放心接听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